9月30日是烈士纪念日,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铭记的日子。他们来自华东师大的前身学校大夏大学、光华大学,为民族独立、人民幸福壮烈牺牲,从大革命时期的街头呐喊,到抗战岁月的烽火逆行,再到解放前夜的生命坚守。今天,我们为什么要纪念烈士,又应当如何缅怀他们?看完这些烈士们的壮歌,也许你会找到答案。
· 1927年的 “大夏双杰”:青春热血照山河
大夏大学学生陈骏
大夏大学学生陈亮
1927年的上海,早春的寒风里裹着革命的火种。2月19日,上海总工会的总同盟罢工令传遍街巷,大夏大学的校园里,两个浙江青年站了出来——22岁的陈骏,在数理系里成绩优异、待人谦逊,深受老师同学好评;24岁的陈亮,经历丧妻丧子之痛仍远赴上海求学,因团结同学、乐于助人,常说 “生平的志愿是做一个有益于民生的人”。
彼时,军阀孙传芳勾结租界势力,对罢工工人残酷镇压。“不能让军阀的暴行掩盖真相!”陈骏、陈亮主动扛起学生运动的旗帜,连夜印制传单,组织宣传队走上街头,揭露军阀罪行。
2月20日下午3时,陈骏、陈亮与几位同学刚分发完传单,在返校途中遭遇孙传芳部属李宝章的大刀队,被强行押往警署。敌人威逼他们说出活动领导人,陈骏、陈亮毫不畏惧,挺直脊背怒斥,“国家腐败如此,皆应由军阀负责”。
反动军警用铁甲车将他们押往曹家渡五角场附近行刑。行刑前,陈骏、陈亮高呼:“军阀无道,灭亡不远!”英勇就义。更令人痛心的是,刽子手残忍地砍下他们的头颅,悬挂在电线杆上“示众”。
1927年3月26日,《申报》上海版刊登:《学联会追悼死难同学大会纪详》
这等暴行,点燃了上海民众的反抗怒火。3月21日,上海80万工人发动第三次武装起义;3月25日,上海市学生联合会为陈骏、陈亮两位烈士举行追悼会,5000余名师生参加,《申报》《民国日报》进行专题报道,他们的遗像被挂在大夏图书馆,直至抗日战争爆发。
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为两位烈士题写碑铭,铭曰“于疾风见劲草,志侠气深自保。只手欲挽狂澜倒,为义而死真寿考,英灵不灭长浩浩”。
· 抗战岁月的 “灯塔”:刘湛恩与张似旭的生死抉择
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,上海的“孤岛”里,两位来自大夏、光华的知识分子,用不同的方式坚守着“宁为玉碎”的气节。
刘湛恩:抗战初期殉国的大学校长
光华大学教授刘湛恩
1925年,圣约翰大学“六三事件”爆发,离校师生决心创办“中国人自己的大学”。时任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教育总干事的刘湛恩,不顾教会阻挠,全力协助筹建光华大学,成为学校董事兼教授。
1928年,他出任沪江大学首任中国籍校长,1935年,联合发表《上海文化界救国运动宣言》,奔走于各界募集物资,组织救护队奔赴前线,还担任上海各大学抗日联合会负责人,成为上海抗日救亡运动的运动领袖之一。
1938年4月7日清晨,静安寺路大华路口,三名暴徒的枪声打破了宁静,刘湛恩壮烈牺牲,他是抗战初期唯一一位为国捐躯的大学校长。
张似旭:以笔为剑的保险学教授
大夏大学教授张似旭
“九一八”事变后,大夏大学保险学教授张似旭在《大美晚报》上公开曝光国民党特务组织蓝衣社的暗杀名单,名单上有鲁迅等30多位进步人士——这篇报道让国民党当局的迫害阴谋破产,间接保护了大批爱国志士的安全。
抗战全面爆发后,张似旭以《大美晚报》为舆论阵地,大量刊发抗日文章:连载《民族正气》介绍文天祥、顾炎武的事迹,用《汉奸史话》鞭挞卖国贼,还辛辣改写汪精卫的诗嘲讽其卖国行径。
日伪恨他入骨,寄子弹威胁他,甚至打砸报社、勒令停刊、暗杀报社编辑,但他始终不退:“再接再厉,一死一继”。
1940年7月19日,张似旭在静安寺路遭日伪特务暗杀,为国捐躯。
· 渣滓洞里的 “红岩魂”:胡有猷的狱中坚守
大夏大学学子胡有猷
1948年的重庆渣滓洞监狱里,胡有猷借着铁窗透进的微光,给狱友们讲授“论共产党员修养”的党课。这位1938年考入大夏大学教育学院的贵州青年,早在1936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在大夏就读时,他创办《民先导报》宣传抗日。
1948年4月,叛徒出卖导致胡有猷被捕,囚禁于渣滓洞。敌人用各种酷刑折磨他,逼他说出党组织的秘密,但他坚贞不屈,竭尽全力保护革命同志。
1949年11月14日晚,重庆解放前夕,胡有猷被杀害于渣滓洞附近的电台岚垭。
2009年,为纪念重庆解放60周年和红岩英烈殉难60周年,重庆市邮政公司发行红岩英烈系列纪念封,这位从大夏走出的青年——胡有猷烈士殉难纪念封位列于第二组中。
· 不能忘却的名字:那些闪耀在历史里的英烈
大夏、光华的校史上,还有无数英烈的名字值得铭记:
铭记历史,缅怀先烈;山河永念,英烈不朽;薪火相传,吾辈自强。
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,让我们向所有为民族独立、人民幸福献身的英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!
今日中国,山河锦绣,国泰民安,足以告慰英烈。他们的崇高精神永远铭记在亿万人民心中!
素材来源丨央视新闻、华东师大档案馆 通联丨林雨平 照片整理丨陶心茹 编辑丨万方圆 编审|郭文君